韦德平台

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术活动
    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看中国政治学研究新议程|湖北省政治学会理事会议在我院召开
    发布时间:2024/08/31 18:51:53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8月25日下午,湖北省政治学会理事会议在我院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看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新议程”。会议由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伟教授主持,理事会主要成员以及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委党校、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武汉市社科院、江汉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学者和部分博硕士生,共计66人参与了交流。

    会议伊始,刘伟教授首先阐述了召开本次理事会议的目的。他指出,本次会议的核心在于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解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政治学研究的未来方向与关键着力点。刘伟教授同时强调,本次会议也是学会同仁加深交流、促进思想碰撞的宝贵契机,通过汇聚众智,为湖北省政治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

    之后,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结合各自研究专长和学习心得发表见解,提出了对未来政治学研究议题的多种看法。

    (会议开始)

    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唐皇凤教授认为,《决定》文本在政治学领域涉及很多新概念,主要可阐释为改革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在改革方面,他认为在政治学研究中可以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在更大的历史时空中定位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独特性;如何解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和“全面”的含义;如何通过加强大历史观、大时空观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怎么理解提炼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模式,并将其和历史上重要的改革做细致对比;湖北省改革实践中积累了哪些经验,能否将改革经验进行学理性提升。在研究制度建设方面,政治学存在学科优势,可以思考以下议题:国内制度的规划功能是否随着制度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是否有独特的、原理性的内容;怎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并进一步优化;怎么提高党领导改革的水平;怎么把党的领导融入改革的全过程、各环节。

    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陈军亚教授从《决定》中提到的“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的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这句话出发,首先指出未来政治学研究可以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其次以武昌区政务热线接单数据为例,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建设角度提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未能进入制度化治理体系的社会问题是未来制度建设研究的关键领域;最后,关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边界问题,她认为规范性和稳定性作为制度的特点,需要建立明确的制度边界。

    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主任袁方成教授从全过程人民民主和社会治理创新两个概念出发,分析了其内在逻辑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他认为,如何通过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势来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升级,可以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此外,该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扩展理解:在制度层面如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现有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研究如何真正实现社会治理中市场、社会、公民主体的多元参与,关注不同主体在民主参与中的角色定位和权力责任划分;如何通过技术赋能拓展民主参与渠道,提升社会治理和人民参与效率。最后他指出,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在实践层面不断观察、在理论层面不断思考。

    学会副会长、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伟军教授结合《决定》中关于民主和法治领域改革的重要举措相关论断,认为中国政治学研究可以参考的选题有: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研究,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研究,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研究,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机制研究,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研究,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衔接协调机制研究,完善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研究,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研究,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研究等。

    学会副会长、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兴军教授认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他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他还提到,新征程上要实现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不断创新民主政治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组织主体的民主参与动能,协同构建大统战格局。

    学会副会长、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张威教授指出,《决定》的内容文本有一大特点是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因此他认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哂兄匾芯考壑,并且可从三个方面剖析:从“大安全”的视角系统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内涵意蕴;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张威教授也提到《决定》引发的其他思考,如新时代“枫桥经验”如何作用于微观案例、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方向发展等。

    学会副会长、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美文教授指出,学界同仁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充满期待,视其为历史新时期的转折点,当前国家在长期发展中遇到了困难和挑战,意味着时代在经历重大突破和改变,为政治学科提出了重大的时代使命和要求。因此她指出研究中可以思考的方向有:从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角度,研究如何全面提升党的引领力和组织力问题;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研究如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稳定)的重大关系问题。

    学会副会长、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红发教授认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三次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号角;针对改革不断深入所面临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目标任务、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等做出系统部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三次三中全会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时代意义,可以作为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学会秘书长、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吕普生教授从制度型开放、新质生产力、粮食安全、干部现代化能力四方面论述政治学研究的新议程。他首先指出,传统的对外开放研究多着眼于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关系,而制度型开放则作为跨学科新议题,需要从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深入剖析其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国际标准对接以及国际准则制定等问题。同时,他强调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在催生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关键作用,倡导通过多元支持政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粮食安全方面,他强调应从横向府际关系视角探讨建立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并呼吁提升党政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以支撑国家对外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他提出四大研究议题,包括制度型开放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多元支持政策研究,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研究,党政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及其提升路径研究等。

    学会监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黄振华教授围绕《决定》中关于“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的表述,认为政治学研究可以多关注乡镇的基层政权职责、权力、资源的匹配问题,以减轻乡镇基层政权面临有责无权、事多能弱的现象。同时他也认为,乡镇政权的功能定位处于从强调管理到强调服务的转变之中,因此要关注如何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将更多人才充实到乡镇基层政权当中。

    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董毅教授着眼于《决定》中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部分,分别阐释了加强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三个部分的内容。他指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一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二是必须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原则;三是必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四是必须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学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田先红教授围绕县乡督查体系的演化、逻辑与治理效应展开交流,聚焦于《决定》中“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提高调研质量,下大气力解决过频过繁问题”这句话,重点分析了对县乡基层监督督查问题的观察和理解。他结合在县乡开展的田野调查,认为县乡督查体系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具体表现在督查体系的扩张、督查人员的增加、督查机制的复杂化、督查技术的强化四个方面。因此他认为,政治学研究可以思考县乡督查体系的扩张和督查治县格局的形成对县乡治理体系的意义、给县乡基层治理带来的影响等议题,同时也应思考如何在相对较长的时段去理解这些变化。

    学会常务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副院长万健琳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从生态建设出发,讨论了《决定》中的系统观念。她认为,系统观念是全面深化改革提纲挈领的指引,政治学研究可以从系统观念出发,考察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活力和秩序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经济下行使得改革稍有不慎便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这会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和改革被同时纳入死循环。在政府和市场方面,政治学学者应更关注有为政府、政府职能转换等议题。在活力和秩序方面,应该思考如何在维护社会发展秩序的前提下调动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

    学会常务理事、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艳丽教授认为,《决定》的关键论点是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制度保障,其中涉及两个核心命题: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就第一点而言,目前对“中国式”的强调多于对“现代化”的强调,但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应该具有现代化的共性,即世界性,其次才是中国特性;同时,目前对“中国式”的探讨也是以描述性为主,缺乏结合现代化共性理论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特征。就第二点而言,《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目标都有深入阐述,尤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的论述值得深入研究。该方法论的重点在于“破”与“立”的关系以及方向的论证。比如《决定》提到的“先立后破”与此前的“先破后立”存在差别,反映了我国在不同阶段改革的方法是实事求是的,“破”“立”的方向性要守正创新。

    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贺海波教授聚焦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研究,分析了《决定》中指出的几个政治学研究新议程。他认为,从整体上看,当前基层党建存在装修型党建、贴标签型党建、形式化党建等趋向。因此如何将基层党建从形式化、简单的督检考和政治压力等中解脱出来,转向实质性党建,使基层党建能够在促进基层治理、走好群众路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过程中,实现体制整合、吸纳社会参与,从而发挥重要的治理引领功能,是基层党建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向勇教授分析了《决定》中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部分的创新性表述。在关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方面,他认为《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党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职责,并提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的引导机制”等创新内容。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方面,他认为以往关于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说法更多强调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但本次《决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目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难点、重点。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他认为《决定》提出了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等众多新举措和新部署,表明了党中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力度。

    学会理事、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帅副教授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与逻辑,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来的。他认为,当前国家治理面临政府投入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精细、制度越来越繁密,但企业、社会、大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提升却比较有限的困境。他指出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治理内卷化,企业、社会、群众的参与度不足。他认为,只有建立在“参与感”“效能感”基础上的“获得感”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释放大众活力。这集中表现为三大规律和三大活力。一是生产力中心逻辑。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需要通过改革来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二是人民主体论逻辑,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需要通过改革来进一步释放社会活力。三是先进政党论逻辑。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需要通过以党的自我革命来引领社会革命,需要通过改革来进一步释放政党活力。

    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系副主任石绍成副教授认为,改革是国家或政府的行为,改革不论涉及什么领域,核心还是由政权做出分配的行为,因此有必要把改革的行为纳入到政治学研究范畴。同时他认为,改革也是对于未来行为的引导,引导能否成功,建立在对因果机制把握的基础上,因此要加强对于因果机制的识别,并且不是仅停留于经验层面,而是深入理论层面探讨因果机制的核心。他还提出,政治学研究要加强多案例比较和量化研究,有助于增加因果机制识别的稳固性和优势。

    学会理事、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学习与实践》杂志社副研究员杨瑜娴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谋划和系统部署。在政治学研究中,既要关注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变化中的新议题,也要关注原有议题的新理念和新提法;既要着重推进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紧密结合的政治学理论研究,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等,也可从政治学视角展开对经济、社会、民生各领域的研究,如数字政府建设、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与效能提升等方面。

    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陈刚副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强调要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给今后一段时期各级党和国家机关的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陈刚副教授以暑期开展的基层调研为例,讲述了基层人民法院如何在司法审判中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及当前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如何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相结合的实际案例。


    (部分与会者线上合照)

    会议最后,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伟教授做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各位参会者的发言,认为湖北省政治学会的同仁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对《决定》文本进行了非常深入、系统的研读,准确把握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新议程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主张。他还指出,本次理事会议同时也是一次高效且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期待各位学者将本次会议交流的内容应用到以后的学术研究中,产生更丰硕、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国政治学研究贡献湖北学者的力量。

    (供稿人:费炀)

    分享到:

    Copyright ?2011-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地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鄂ICP备05003330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

    韦德bv1946游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